六月雜思  

踏入二零零四年中段,六月是一個值得反思的月份,先有聖三主日,父親節, 端陽佳節等傳慶節…. 跟隨來臨是令家庭成員接觸面也相對多了的暑期,作為一位父親亦是堂家組成員,願借此欄與各位分享一些感受。

最近一項調查結論父親與子女溝通及共話的時間非常少,在經濟及工作範疇上受無限壓力,更有一計說父親受子女尊敬比率低於二十個百分率 (20%)。

對於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式,便會想起治療大師維琴尼亞˙薩提爾(Virginia Satir) 所引用過的一個比喻有關釣魚時所用之一種魚餌-蚯蚓。鐵罐內蠕動的蚯蚓表面上是互相很有關係又親密地糾纏在一起,但實際上各自個體以不同方位企圖掙扎游離那一大團體,可是那裡也到不了。

想一想,我們在自己家庭內的溝通模式是否也有非常親密的接觸而沒有一絲交往,每人只顧自已方向萬無目的鼠竄,毫不注意自己身邊的人;大家彼此相連著,可是卻又彼此無關!

家庭成員有各自的角色,在傳統中國人社會內,父親仍可視為一家之主;但香港受中西文化衝擊之下,傳思想又要稍作遷就。福音中浪子比喻裏那位父親真的了不起,他對兩位兒子有情的表現,相信很多中國人家庭比較難接受;但換一角度看,那父親可能掌握一切,包括對兩位兒子的性格信任,由得小兒子向外闖,是一項鍛鍊;其後對大兒子短短的勸言是把兄弟本來冷漠疏離的關係修補了。在整段比喻裏,父親只在尾段說過話而其餘時間只在聆聽不發一言,是一門高超的溝通方法,尤其是作為一家之長,聆聽與接受是絕對不可缺少。

天父以極大的慈悲及喜樂接待回頭的人,給了我們那無盡、無限、無私的愛而不求回報,作為祂的子女是否回應了最低限度謝恩。我們每天儘管的向祂求這求那,從相反角度看我們是否也像撒殫般試探著天主?為所求而得不到自己預定結果時有否抱怨?倘若天主回應了自己所訴求時,我們又有否謝恩?

凡事謝恩是一種內涵的自我修為,是每日三醒吾身的反射,為平日生活上減壓幫一把,更甚的是推動自我溝通技巧,在家庭中產生正面化學效應。

感謝主給我智慧抒發以上一些感受。

堂家組一父親